日常生活中,許多人一定常有這樣的經驗:才幾個月沒騎的腳踏車居然生鏽了;坐上火車往窗外一看,發現車窗上有一道又一道的水痕,無法清楚地觀看藍天白雲;身邊的瓶罐總是有黏黏的殘膠去不掉;想讓剛打好蠟的愛車可以 光亮如新,讓灰塵黏不上去,水滴也無法殘留。
其實運用現在當紅的奈米科技,就可以輕易地解決這些生活中常見的問題。工研院奈米中心,利用奈米微粒,擷取奈米本身的表面特性,再結合不同的化學配方,將「奈米粉體」與「超疏水組成」這兩個核心技術,搭配其它化學材料,陸續研發出「殘膠去漬膏」、「不鏽鋼水漬去污膏」、「亮面研磨劑」以及「表面保護膜」等產品,解決生活中煩人的水漬、油漬、鏽斑與殘膠等問題。
這一系列創新的清潔好幫手,於2008 展出後,即刻引起許多相關廠商的興趣。奈米科技,是指物質在奈米尺寸下,會呈現有別於巨觀尺度下的物理、化學或生物特性、現象。奈米科技便是運用這樣的特性,在奈米尺寸等級的微小世界中操作,控制原子或分子組合成新的奈米尺度結構,展現新的機能與特性。
奈米科技化身去污大師
工研院奈米中心,為了創造奈米科技的最佳化應用,於奈米創意應用及原型產品計畫當中,建立奈米知識結構化資料庫,系統化整理眾多的奈米新現象、新知識;再由其中發掘新的創意,進行原型產品研發,進而將技術落實於應用,創造新產業。此次運用奈米特性的清潔系列產品,就是針對市場需求的具體成果。
生活中常有許多瓶瓶罐罐,在撕下舊有標籤後,殘膠還黏在瓶罐表面;又或者家中的幼童把貼紙貼得衣櫃、冰箱、牆壁到處都是,總是讓善後的父母們大為光火。使用市面上販售的殘膠去除劑,不外乎是用噴劑的方式溶解殘膠,但當擦拭溶解的殘膠時,殘膠還是會糊成一片。工研院奈米中心開發的「殘膠去漬膏」則是利用溶劑將殘膠澎潤後,再利用奈米微 粒研磨力量去除殘膠,最後利用獨特配方內容物, 將殘膠包覆,形成類似橡皮擦屑的顆粒,不需用水沖洗,就可以去除瓶子、牆上、衣櫃上的殘膠。
在節能減碳的風潮下,腳踏車變成相當時髦的商品,但是如果一段時間沒騎,表面就會生出一層鏽斑;若是用鋼刷或菜瓜布,也許可以把鏽斑刷掉,但是卻會讓表面變得傷痕累累。為了除垢又不傷車身,工研院利用有機溶劑及微奈米級粉體等,製成「不鏽鋼水漬去污膏」,應用物理與化學研磨方式,只要幾分鐘就可以去除鏽斑、水漬。
「水漬」這種東西,可算是玻璃清潔的一大麻煩,不論是廁所鏡子、火車或客運車窗上,經常都會發現斑斑點點的水漬,用一般的玻璃清潔劑是無法去除的,因為若是放在顯微鏡下觀察,會發現水漬原來是水中的化學物質對玻璃的腐蝕。「 水漬去 膏」 可以解決這個麻煩,而且無損玻璃表面的光亮。
至於一些金屬飾品,若是經年累月產生氧化或污漬,「亮面研磨劑」就可以派上用場了。利用微奈米等級的粉體,在不鏽鋼、 銀、銅等合金表面上進行物理研磨,並依不同需求選擇研磨顆粒的大小。細微的粉體不會造成基材表面損傷,可以讓首飾或合金達到光亮如新的效果。
「表面保護膜」可應用的層面就更廣泛,可以使用在大眾運輸、樂器、建築物、衣服和手機等等。其中奈米技術「超疏水」的特性,讓潑在物體表面的水珠無法殘留,就像在荷葉上的水珠不殘留於荷葉上。
「表面保護膜」的超疏水特性,讓水珠 不容易殘留於物體表面,只要物體表面稍微傾斜或輕輕一吹,水珠就會順勢下滑,並帶走表面灰塵等污物,讓物體表面常保潔淨。此產品 烤漆潑水及防刮、玻璃撥水防水漬、運動器材防水減低阻力、金屬樂器防口水及氧化, 皮革飾品防雨水防霉等,許多跟「水」有關的都可以派上用場。
奈米科技走入生活
工研院奈米中心產品原型製作及應用組組長鄭鴻鉸表示,工研院所研發的這幾項產品,相較於市場上的競爭者,其中的「殘膠去漬膏」與「表面保護膜」特別具有競爭力。因為「殘膠去漬膏」採用對人體無害的有機酸軟化污漬,進行化學研磨,較目前市售產品採用的 溶膠方式安全許多。至於「表面保護膜」,可形成一定強度的保護膜,實驗證明若以2~3 H硬度的鉛筆劃過,不會造成損傷;而且除了強酸、強鹼 外,其他的 溶液皆可承受。另外,接觸角大於150度的超疏水特性,用於車體表面,不但可以保護車體烤漆,而且只要時速達40公里,水珠便會帶走灰塵飛離,常保煥然一新,不需要經常清洗維護,藉此又可節省水資源。
「表面保護膜」還有許多未來防水的應用, 氣候潮濕,很多東西容易 受潮短路故障,像是耳機、老人助聽器 ,或是手機、筆記型電腦等也都很怕水。工研院奈米中心研發中的表面改質技術,未來 進一步利用真空蒸鍍法,將防水、防蝕 技術應用 於上述各類產品, 能造福更多社會大眾。
工研院奈米中心所研發的四項創新技術,目前多應用於汽車、火車等交通工具,從清除殘膠、去除鏽斑、去除水漬、亮面研磨到基材表面保護一手包辦。鄭鴻鉸更強調,這些產品製作的材料也全是綠色環保材料,易被分解,不會造成污染。
這一系列奈米產品自推出以來,引起廠商與使用者廣大迴響,最重要的是它讓我們感覺,高科技奈米技術不再是那麼地遙遠,現在,它就在我們的四周,這麼的貼近我們,成為生活上的好幫手。
http://edm.itri.org.tw/enews/epaper/9801/b01.htm
Sunday, May 30, 2010
Wednesday, May 5, 2010
愛心
台東菜販陳樹菊熱心捐款助人的故事,最近隨著她赴美參加《時代》雜誌百大人物表揚餐會,獲得媒體高度關注。「陳樹菊效應」也在社福界掀起「小額捐款」的驚人能量。
聯合勸募協會透露,近期個人捐款明顯增加,光是五月三日陳樹菊搭機赴美當天的網路捐款,就比七天前單日暴增三倍。由此可見,愛心是有傳染力的!
這樣的例子,台灣各地所在多有,如北部觀音山有一群揹水人,每天一早揹著二十公斤的水桶上硬漢嶺,然後將水倒在嶺上儲水桶裡,免費提供登山人飲用。領頭是一位蘇姓大哥,據說十七歲那年,他到觀音山爬山,看到有人辛苦揹水上山免費提供奉茶,讓他內心深受感動,因此退伍後也自動加入行列,其善行義舉讓人真正了解何謂飲水思源的道理,以及善心是會感染的。
近年來許多人對社會上做奸犯科者恨之入骨,然而吾人也應反思,如果在他們成長過程中,讓他們看到許多諸如此類的社會光明面,從潛移默化教育中培養其善念,則其日後行為應不至於如此喪心病狂吧?
遺憾的是,長久以來我們只是表揚那些家境背景良好且會讀書與考試者,至於家境背景差但是懂得對社會默默付出者,似乎並沒有給予同等關注。
聯合勸募協會透露,近期個人捐款明顯增加,光是五月三日陳樹菊搭機赴美當天的網路捐款,就比七天前單日暴增三倍。由此可見,愛心是有傳染力的!
這樣的例子,台灣各地所在多有,如北部觀音山有一群揹水人,每天一早揹著二十公斤的水桶上硬漢嶺,然後將水倒在嶺上儲水桶裡,免費提供登山人飲用。領頭是一位蘇姓大哥,據說十七歲那年,他到觀音山爬山,看到有人辛苦揹水上山免費提供奉茶,讓他內心深受感動,因此退伍後也自動加入行列,其善行義舉讓人真正了解何謂飲水思源的道理,以及善心是會感染的。
近年來許多人對社會上做奸犯科者恨之入骨,然而吾人也應反思,如果在他們成長過程中,讓他們看到許多諸如此類的社會光明面,從潛移默化教育中培養其善念,則其日後行為應不至於如此喪心病狂吧?
遺憾的是,長久以來我們只是表揚那些家境背景良好且會讀書與考試者,至於家境背景差但是懂得對社會默默付出者,似乎並沒有給予同等關注。
Subscribe to:
Posts (Atom)